湖北日報聚焦工人文化宮回歸公益改革
【編者按】 省工會十三大提出,未來5年,將推動全省工人文化宮全面回歸公益,拓展工會服務陣地建設新領域。工人文化宮現狀如何?在回歸公益路上面臨哪些問題?日前,湖北日報就全省工人文化宮回歸公益改革進行了深入報道。其中,十堰市工人文化宮“文化宮+眾創模式”獲贊。
全省工人文化宮回歸公益探索(上):
工人文化宮,歸去來兮
● 《湖北日報》2018年8月27日第13版 記者 李婷 實習生 吳聞慧
■ 生存之困 曾一度“以商養文”
“這是在武昌工人文化宮原址上重建的。”8月9日傍晚,位于武昌和平大道的武漢工人文化宮職工活動廣場上,退休職工黃國俊向記者講述工人文化宮的火紅往事。
上世紀50年代,作為華中工業重鎮,武漢修建了一批地標性的職工文化陣地,包括著名的“江宮”(江漢工人文化宮)、“硚宮”(硚口工人文化宮)、“武宮”(武昌工人文化宮)和漢陽工人文化宮等。
黃國俊家住“武宮”附近的幸福里社區,65歲的他見證了這里的興衰沉浮。“那時候娛樂活動場所少,就數文化宮最紅火,工人休閑娛樂都來這兒。”他說,當時“武宮”周圍聚集著武漢市第四、第五、第六國營棉紡廠、印染廠等眾多國營單位,光工人就有1萬多名。
每到下班時間,工人文化宮人山人海。
“看露天電影、打桌球、溜冰、跳舞、下棋,有時還放煙花,熱鬧得很!”黃國俊感慨道,當時場館條件雖然很簡陋,但那是老一輩工人精神文化生活、社交娛樂的主陣地。
變化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
隨著社會轉型與發展,KTV、錄像廳、電影院等商業文化場所大量涌現,文化宮逐漸失去原有優勢,繁華不再。
1997年前后,全國大部分工人文化宮從之前的全額撥款單位轉為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這一轉變讓文化宮整體陷入尷尬。
失去財政支持的工人文化宮,自身職工隊伍也存在穩定的壓力。文化宮如何維持正常運轉,職工如何生存下去?“以商養文”幾乎成為各地工人文化宮的無奈選擇。
“網吧、駕校、超市、培訓機構……當時三層樓高的‘武宮’,不得不拿出部分房屋出租。”黃國俊回憶。
■ 定位之惑 如何堅持姓“工”
工人文化宮往往地處中心城區,寸土寸金。伴著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工人文化宮的土地往往被“蠶食”。
曾經紅極一時的“硚宮”,被列入舊城拆遷改造范圍。2011年被拆除后,至今仍在等待還建。
8月10日,記者來到硚口區漢宜路附近,這里是原硚口區工人文化宮的宿舍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擺在大多數文化宮面前的,不是如何回歸公益,而是如何生存下去的問題。”一名楊姓退休人員告訴記者。
一方面,工人文化宮被定性為公益性事業單位,承載著為職工群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職責。另一方面,各地工人文化宮最終產權依法屬中華全國總工會,地方政府對工人文化宮投入很少,籌集資金維持正常運轉都成問題。“全省文化宮面臨的困難是相似的,基本都是經費不足、人才匱乏、功能定位兩難。”省總工會財資部相關負責人說,對于工人文化宮的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性質及相應的經費支持,其實早有政策依據——
2014年,湖北省委出臺《關于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充分發揮工會組織作用的意見》,將工人文化宮等事業單位納入政府公共服務體系。
2017年3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將工會工人文化宮和職工書屋與地方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站)、科技館等共同納入公共文化設施范疇。
但實際情況并不樂觀。
目前全省86家工人文化宮中,17家劃為公益一類,58家劃為公益二類。僅有長陽縣、漢川市及孝昌縣3家工人文化宮實現財政全額撥款,大部分單位財政經費無法有效保障。
省總工會財資部相關負責人建議,我省借鑒上海、浙江、廣東等地經驗,將工人文化宮建設納入政府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讓工人文化宮享有與地方文化館、藝術館、博物館、圖書館同等的城鎮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待遇。
■ 職工之盼 渴望“精神家園”回歸
位于繁華地段的黃石市工人文化宮,有著60余年歷史,是全省最大的工人文化宮之一。
曾經,這里是職工業余文化活動最集中、最紅火的場所。“我覺得工人文化宮最大的吸引力在于職工夜校,以前定期有職工培訓,職工下班后可去充電。”45歲的出租車司機黃師傅,是土生土長的黃石人,在經歷轉制下崗后,無奈選擇開出租車。“一直想學個手藝,再找適合的工作。希望職工夜校能重新回歸。”黃師傅對文化宮回歸公益充滿期盼。
家住黃石市天津路的姜先生也表示出同樣的期待。“社會上娛樂休閑的商業選擇很多,但工人文化宮能給我們帶來家的溫暖。我們渴望工人文化宮能回歸我們的‘學校和樂園’功能。”
黃石市工人文化宮相關負責人稱,文化宮回歸主業、服務職工的方向十分明確,步伐也邁得很快。但要徹底轉型,擺脫過去那種自負盈虧、以商養文的尷尬局面,還需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財力保障。
全省工人文化宮回歸公益探索(下):
困境突圍 凸顯“工”姓本色
● 《湖北日報》2018年8月28日第8版 記者 李婷 通訊員 陳開國 實習生 吳聞慧
“全省86家工人文化宮,其中30家完成改造升級,就地重建6家,20家走出困境。”
省總工會一組最新數據顯示,盡管面臨不少困難,但各級工會通過創新發展思路,拓展發展空間,一批文化宮舊貌換新顏,探索出工人文化宮回歸公益新路徑。
■ 拓展新功能 文化宮+眾創模式增強職工獲得感
創客咖啡沙龍、職工創客公寓、路演大廳……
有著36年歷史的十堰工人文化宮,處處彰顯創新創業的現代氣息。
1年多前,這里還雜亂集聚著幾十家小商品、服飾門店。
2016年底,隨著全省工人文化宮“回歸公益”號角吹響,十堰工人文化宮清理整頓出租的房屋,收回場地,開始轉型。
文化宮注冊成立“十堰市智工匯職工眾創空間服務公司”,以綜合部、培訓部人員為基本班底,組建創客服務專業團隊,為入駐職工創業企業提供企業工商注冊、創業輔導、稅務代繳、法律顧問等服務。在清退出來的5000平方米場地上,創辦職工眾創空間。
經過1年多運營,截至目前,在孵企業31家,其中職工文化服務企業11家、電商服務企業2家、普惠服務企業10家、國家金融創投企業1家,眾創空間總產值突破5000萬元。
一家在孵企業十堰直通快車眼鏡公司,通過眾創空間“一對一”指導,已在“香港科技創新板”掛牌上市。
職工眾創空間的建設,可謂一舉多得——
盤活工人文化宮資產,促進文化宮職工文化建設;工會有了專門針對職工創新創業的綜合服務平臺,延伸了工作手臂;通過眾創空間量身定做孵化職工普惠服務項目,激活了職工服務卡功能,增強了職工獲得感;
“今天呼喚工人文化宮的回歸,并非對過去發展模式的簡單復制,而是要契合時代新變化和職工新需求。”十堰工人文化宮主任焦勇對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說。
■ 創新運行機制 凸顯工會特色讓文化宮姓“工”
“又找回了當年工人文化宮的感覺!”
8月16日晚,武漢工人文化宮職工文化廣場人頭攢動,近百名社區居民前來觀看免費電影《建黨偉業》,“搶”到靠前位置的韓老伯發出感慨。
韓老伯說,通過訂閱“武漢工人文化宮”微信號,他坐在家就可知曉每月活動清單。從展覽、演出到免費公益培訓,幾乎每周都有活動。
“唱響新時代•2018武漢職工好聲音月月賽”“職工讀書講堂《仲夏之夢》”“尤克里里、架子鼓、鋼琴培訓”“旗袍美儀美態公益培訓”……僅8月份,就足足有27場活動安排。
“得益于市財政支持,為全市400萬職工守住了精神家園。”武漢工人文化宮主任陳貴生告訴記者,今年初,武漢市政府為武漢工人文化宮撥付600萬元職工文化活動專項經費,保證了職工文化活動正常開展。
有了財政保障,武漢工人文化宮創新運行機制,采取免費、特惠或者購買服務方式服務職工。
如對職工大舞臺、職工書屋、職工大講堂、職工書畫院等項目,一律對職工免費開放;對體育健身館、職工文體活動場所,采取持武漢工會會員卡打折、在特定時間預約免費開放。
“每周去文化宮已成習慣啦!”家住青山區的王阿姨,周三參加舞蹈培訓、周五參加旗袍美儀美態培訓、周日參加合唱培訓,日程很滿。
同樣的探索也在宜昌進行。
宜昌市工人文化宮,整合技能培訓學校資源,先后開辦10多個培訓班,并爭取到將家政培訓納入政府采購服務項目,目前已培養中、高級家政員近萬人。
湖北的許多工人文化宮,正重新贏得職工群眾的青睞。
“自2016年來,省總工會連續3年投入文化宮新建、改(擴)建項目資金5000余萬元。”省總工會財資部相關負責人稱,隨著制度安排和財政支持逐步到位,相信工人文化宮真正回歸公益的日子不會太遠。
■ 責任編輯:張曉寧 ■ 本網編輯發布的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投、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確需使用請注明來源。
■精選工運信息、推送工會文件、分享權益資訊,歡迎掃碼關注“十堰工會”>>